重庆胜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核心价值体系释义

2021-06-29   阅读:    出处:党委宣传部   作者: 责编:叶一岚

一、办学传统:艰苦创业 爱国爱校

办学传统是胜品在其所处的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办学历史和沉淀。她既要接受符合时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又要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

 艰苦创业:其主旨在于艰苦奋斗,其价值在于创业和奉献。体现了胜品筚路蓝缕的艰苦办学之路。从举办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从中专层次到本科层次的三次跨越式发展,体现了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艰辛创业历程。创办人带领历代胜品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以改革创新精神、务实重干作风,奋进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特色鲜明、省内一流、行业知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征程。艰苦创业目的在于为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而献身,这是艰苦创业精神价值的体现。

爱国爱校:胜品将爱国教育放在首位,将“爱国”贯穿于胜品办学的始终,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师生心中牢牢扎根。“爱国”体现了胜品的办学历程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一体相关,体现出师生家国天下的情怀。体现在胜品培养怀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学建国之才、励效国之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爱国是爱校的出发点,爱校是爱国的着力点和具体体现。“爱校”体现师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以我荣校,与胜品休戚与共、同舟共济,让热爱胜品成为一种情愫,一种行动、一种自觉!

胜品以“艰苦创业 爱国爱校”为办学传统,是胜品由小变大、从弱到强的传家宝,体现了“今天我以胜品为荣,明天胜品为我骄傲”的精神内涵,倡导师生艰苦奋斗,共同将胜品建成师生学习的乐园、传承文化的圣园、师生精神的家园。

二、办学精神:自强不息 砥砺奋进

办学精神是胜品逐步发展起来的精神内核,是一所大学建设、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凝聚师生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之柱。

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觉地积极向上、发奋图强、永不懈怠。

砥砺奋进:砥砺,本义为磨刀石,引申指磨炼;即在磨炼中奋勇前进。

胜品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秉承“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办学精神,在办学实践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

三、办学理念:知行合一  特色发展

办学理念体现胜品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和管理之道,可谓校之“魂”也。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主要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而是“未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要求形成知识和实践的统一,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特色发展:特色是立校之本,是开放办学、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胜品立足河北,面向行业,彰显交通特色,以特色促发展,以提升质量为主题,以内涵发展为主线,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行业)社会高质量发展。

办学理念是胜品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胜品以“知行合一 特色发展”为办学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以“人”的成功体验作为过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找准办学定位,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扬长避短,出奇胜。

四、教育理念: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将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德的古字形从彳(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常用于指道德、品德。《礼记·大学》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修身,就是立德树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德育为先是教学生做人的教育,核心是使学生会做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是对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体现,大学既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建设者,也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以德为先,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思想、方法和能力上的准备,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能力为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能力为重就是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胜品以“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为教育理念,旨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强调学生“三个能力”和“四个学会”的素质结构,体现胜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五、校训:修德 启智 博学 笃行

校训是胜品的灵魂,体现了胜品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胜品历史文化的积淀。

“修德”出自《左传·庄公八年》,意为提升自身的修养、素养、行善积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修德”为校训,旨在强调现代大学教育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师生重视思想境界和道德层面的提高,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倡导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职业道德,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启智”意为开启智慧的法门,以道启心,以心启智,培养良好品德,启迪潜在智慧。以“启智”为校训,旨在要求师生以人为本,培养良好品德,启迪潜在智慧,永远把人的教育培养放到第一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博学”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博”,大通也;意为学识渊博,知道的多,了解的广,学问丰富。以“博学”为校训,旨在强调师生在学科、专业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要求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必须博学,唯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巧做支撑,才能和学生一起更好的学习成长,这是立身之本,也是为师之道;作为学生,要博学广识,精通专业,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寓意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用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以“笃行”为校训,旨在要求师生无论是思想品德修养,还是专业技术学习,都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躬身实行,学以致用,不能夸夸其谈或言行不一。

校训是胜品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体现了胜品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校训是学生最铭心的运动,胜品以“修德 启智 博学 笃行”为校训,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六、校风:重德 敬业 善学

校风即胜品的风气。它体现在胜品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干部的作风、班级的班风上等。

“重德”出自《汉书·车千秋传》,意为以品德为重。校风把“重德”列为首位,体现着胜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旨在要求师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胜品重德,在于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教师重德,在于德高为范,艺高为师;学生重德,在于爱国爱校,成人成才。

“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准则之一。以“敬业”为校风,旨在要求教职工增强责任心,尊敬职业,尽职尽责,科学施教,淡泊名利,热爱教师工作,热爱学生,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显示教师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鼓励学生要专心致力于学业,心无旁骛,学好专业知识,加强社会实践。

“善学”出自《礼记·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意为善于学习。善学既符合传统为学精神,又能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在新时代,不仅要博学、勤学,更要善学;惟有善学,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媒体